Select Region

【师者本色—我的从教故事】以心为灯,照亮青春航程

作者:李逸凡 吴雨琪   编辑:王凤玲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4-14发布部门:信息工程学院 浏览次数:

夏日的蝉鸣尚未褪去,我带着对教育的憧憬走进山东化工职业学院的校园,成为计算机专业的一名辅导员。作为一名00后,我深知自己与学生的年龄差距不过两三岁,这样的“同龄人”身份既让我感到亲切,又让我倍感责任。从2023年站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起,我便告诉自己:育人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,而是以心换心的陪伴;教育智慧不是刻板的规则,而是春风化雨的浸润。两年时光匆匆而过,那些与学生共度的日夜,那些在平凡岗位上践行的初心,如同一颗颗珍珠,串联起我对“师者本色”的理解。

一、一盒月饼的温度,是师生情谊的起点

记得2024年的中秋节前夕,我偶然得知几名外地学生因抢不到回家的车票,只能留守校园。那天傍晚,我拎着提前备好的月饼和水果,敲响了宿舍的门。门开的一瞬,几个年轻人脸上还挂着未擦干的泪痕,看到我时,眼神从惊讶转为欣喜。“老师,您怎么来了?”他们围坐在一起,听我讲起自己大学时独自在异乡过节的经历。我说:“团圆不一定要回家,心在一起就是团圆。”随后,我带他们去校外的餐馆点了热气腾腾的家乡菜。饭桌上,有人聊起对未来的迷茫,有人倾诉家庭的负担,我静静听着,偶尔分享自己的故事。那晚的月光格外明亮,照在我们举杯相碰的手上,也照进了彼此的心里。后来,这些学生成了我办公室的“常客”,他们会向我请教职业规划,会拉着我打篮球,甚至会在失恋时红着眼眶找我“讨”一包辣条。原来,教育的契机往往藏在最朴素的关怀里——一盒月饼的温度,足以融化陌生的坚冰。

二、一场家访的跋涉,是点亮心灯的长征

作为学院的心理辅导负责人,我深知“00后辅导员”的身份是一把双刃剑:年龄相近让学生更愿敞开心扉,但经验的欠缺也让我如履薄冰。去年冬天,我接手了一名因中考失利而自我封闭的学生小陈。他整日蜷缩在宿舍角落打游戏,拒绝与任何人交流。通过与他本人以及宿舍其他同学交流我决定进行一次家访。

第一次家访时,我开了三个小时车,又徒步走过泥泞的乡间小路。推开那扇斑驳的铁门,我看到他年迈的奶奶正佝偻着腰在院子里择菜。得知我的来意,老人浑浊的眼里泛起泪光:“这孩子从小要强,中考没考好,觉得这辈子完了……”

那天,我坐在小陈床边,没有讲大道理,只是说起自己高考复读的经历:“我也曾觉得天塌了,但后来发现,人生是马拉松,不是百米冲刺。”我翻开手机相册,给他看专科毕业的学长在人工智能公司独当一面的照片,又拿出专升本政策文件逐条分析。窗外的雪渐渐停了,他忽然低声问:“老师,您觉得我真的还有机会吗?”那一刻,我知道他心里的冰开始消融。此后半年,我陪他去图书馆占座,帮他整理错题集,在他模拟考失利时带他去操场跑圈发泄。今年夏天,为学生授课时,偶然关注到小陈的书本首页上写着一行字:“专科不是终点,而是中点——致永不放弃的自己。”

三、一盘饺子的烟火,是凝聚人心的力量

每年冬至,我都会自掏腰包买面粉和肉馅,把教室变成临时厨房。记得第一次组织包饺子时,几个男生捏出的饺子像歪歪扭扭的“小笼包”,女生们笑着把面粉抹到彼此脸上。热气蒸腾中,一个内向的女生悄悄对我说:“老师,这是我第一次不在家过冬至,但好像……也挺温暖的。”后来,这场“饺子宴”成了班级的传统。去年冬至,我们甚至用编程模拟了饺子的“最佳馅料配比”,把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堂。看着学生们一边争论算法逻辑,一边手忙脚乱地擀皮,我忽然明白: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塑造完美,而在于创造联结。那些沾着面粉的笑脸,那些煮破的饺子,那些在烟火气中迸发的灵感,都是青春最鲜活的注脚。

有人问我,一个00后辅导员凭什么赢得学生的信任?我想,答案就藏在深夜陪学生挂急诊的身影里,藏在为家访磨破的鞋底上,藏在每一次俯身倾听的姿态中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,我庆幸自己生在红旗下,长在春风里,党的教育让我懂得:育人不是“管人”,而是“渡人”;吃苦耐劳不是口号,而是融入血脉的信仰。未来的路还很长,我愿继续做一盏不灭的灯,用年轻的心跳呼应青春的脉搏,用智慧的微光照亮更多人生的旷野——因为师者的本色,从来不在别处,就在与学生并肩前行的每一寸光阴里。

(撰稿:李逸凡 吴雨琪;编辑:王凤玲;审稿:杨张欣)


版权所有 山东化工职业学院 鲁ICP备14034886 地址: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汉江东三街01177号

办公室电话:0536-7575080(工作时间:8:30-11:30  14:30-17:00) 
高职招生咨询:0536-7575021,7575089,7575196
中职招生咨询:0536-7575686  
微信公众号:sdhgzyxy20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