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春赋能非遗,助力振兴!我校信息工程学院“智领汶韵非遗焕彩”实践团连续第二年深入泰安市大汶口镇,开展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,聚焦拓印、土陶、伞艺等非遗传承。在朱少帅、刘慧文老师带领下,团队贡献青春动能。
抵达后,团队与镇政府座谈交流。当地领导对团队再次到来表示欢迎,介绍了非遗保护进展与挑战。实践团负责人朱少帅阐述了活动计划,着重阐述信息工程学院在“非遗+双创”融合方面的专业优势,并且希望通过数字化推广、文创设计等方式,助力大汶口非遗传承与乡村产业振兴的目标。
走进拓印工坊,实践团成员瞬间被古老技艺吸引。刷墨的细腻、铺纸的轻柔、按压的精准,让历史文字与图案在纸张上缓缓“复活”。学生亲身体验,从调配墨色浓度,到控制拓印力度,在反复尝试中感受传统文化穿越时空的厚重。每一张成功的拓印作品,都是与历史对话的凭证,也让实践团学生明晰拓印技艺传承的价值——留住文化根脉,讲好历史故事。
陶艺工坊里,泥土的质朴气息弥漫。传承人双手施力,将平凡泥土塑造成形态各异的器物,从粗犷的陶罐到精巧的陶塑,尽显土与火交融的艺术魅力。实践团成员跟着揉泥、拉坯、塑形,感受泥土在掌心蜕变的奇妙。过程中,大家思考如何让传统陶艺适配现代家居、文创市场,尝试设计简约风格陶艺品,为古老陶艺注入青春创意,探索传承与创新的平衡点。
踏入花边伞工坊,精美的伞面图案、细致的编织工艺令人眼前一亮。传承人指尖翻飞,竹骨与绸布巧妙交织,将实用功能与艺术美学完美融合。实践团成员参与伞骨组装、伞面绘制,尝试把现代审美融入传统图案。在传承人的指导下,一把把兼具复古韵味与青春创意的花边伞诞生,既展现非遗技艺的灵动,也探索出传统伞艺贴近现代生活的新表达,为其市场推广积累灵感。
在与非遗传承人的深入交流中,实践团敏锐捕捉到非遗传承面临的三大困境:一是技艺知晓度低,多数人对拓印、陶艺、花边伞等古老技艺知之甚少,珍贵技艺如“深巷好酒”,难被大众熟知;二是传承断层明显,从事相关技艺的多为年长者,年轻从业者稀缺,技艺传承的“接力棒”面临无人可交的尴尬;三是市场推广乏力,传统作品因缺乏现代设计元素,难以与现代消费需求接轨,优秀非遗产品“藏在深闺人未识”。
为破解这些困境,实践团提出系列措施建议:在提升知晓度上,打造“非遗+新媒体”传播矩阵,用短视频展示技艺流程、直播非遗体验活动,让古老技艺借数字化东风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;针对传承断层,推动“非遗进校园”“非遗进社区”,开展体验课堂、技艺工坊,培养青少年兴趣,挖掘潜在传承力量;围绕市场推广,深化“非遗+文创”融合,提取拓印纹理、伞艺图案、陶艺形态等元素,设计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的文创产品,适配现代消费场景,让非遗从“展品”变“商品”,以市场活力反哺传承。
连续两年的深耕是我校信息工程学院探索非遗传承的生动实践。此行不仅锤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服务能力,更坚定了信息工程学院推进“非遗+双创”模式的决心。下一步将推动调研成果转化,完善数字化推广矩阵,迭代文创设计,探索“非遗体验工坊”落地,以持续的“科创+青春”双引擎,助力大汶口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,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。

(撰稿:朱少帅、周慧敏、刘慧文;编辑:朱怀红:审核:朱怀红、秦晓耿)